CAIE AS and A Level revision - Unit 7 (2023)
如遇到公式加载异常,请刷新页面!
Unit 7 The price system and the microeconomy (A Level) 第七章 价格系统与微观经济(A2)
7.1 Utility 效用
- 大纲要求
7.1.1 defin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otal utility and marginal utility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定义与计算
- Utility:效用。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得到的happiness或satisfaction。现实中是比较模糊的概念,但经济学理论将其量化处理。
- Total utility(TU):总效用。消费的所有商品带来的utility之和。
- Marginal utility(MU):边际效用。新消费的一个产品带来的Total utility的增加量。
- Marginal utility = TUx - TUx-1
- MU是TU的微分,MU=0意味着TU达到最大值。
7.1.2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边际效用递减
-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边际效用递减。同一件商品,当买的数量增加时,其marginal utility会逐渐下降。
- 此时TU还是会逐渐上升,但上升的速率会下降。当MU变为负数时,TU才开始下降。
- 当该商品的MU下降到低于市场价格时,人们将不再购买该商品。
- MU可看作是人们对该商品的心理预期价格,因为人们会为商品带来的收益支付相应的价格,因此D线也可以看成是MU线。MU与市场价格P之间的部分即为consumer surplus。
7.1.3 equi-marginal principle 等边际法则
- equi-marginal principle的必要前提假设:
- Limited incomes有限收入
- Rational manner理性行为
- Utility maximisation效用最大化
- equi-marginal principle定义:人们消费的每种商品的marginal valuation边际价值(即每元钱获得的utility)都一样的时候,能够最大化他们的效用(utility maximisation)。
- 可以将其理解为商品的“性价比”。
- 当任何一个商品的性价比高于其他商品时,人们都只会选择高性价比的产品,低性价比的产品需求将降为0。低性价比的产品此时需要提升商品带来的MU或者降价,使得其新的性价比与高性价比的产品相等,否则只能破产倒闭退出市场。
- 代数式表达:\(\frac{MU_{A}}{P_{A}}=\frac{MU_{B}}{P_{B}}=\frac{MU_{C}}{P_{C}}=...=\frac{MU_{N}}{P_{N}}\)
7.1.4 derivation of an individual demand curve 个人需求线的推导
- 假设有两种商品:商品A与商品B。此时\(\frac{MU_{A}}{P_{A}}=\frac{MU_{B}}{P_{B}}\)。
- 一般商品带来的Utility相对稳定,因此当商品A降价时,\(\frac{MU_{A}}{P_{A}}\)会上升,使得\(\frac{MU_{A}}{P_{A}}>\frac{MU_{B}}{P_{B}}\)。
- 因为A商品的性价比高,所以人们会更多地购买A商品,A商品的需求量上升。
- 这印证了“商品降价后,需求量会上升”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downward-sloping倾斜向下的demand curve所表现的price与quantity demanded的关系。
7.1.5 limitations of marginal utility theory and its assumptions of rational behaviour 边际效用理论的局限性与理性行为假设
- marginal utility theory的假设非常严格,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比如:
- 现实中,很难为每次购买行为衡量出utility的准确数值。
- 现实中,人们很难始终保持rational manner理性行为,很多psychological influences心理学因素会影响到人们的选择和判断。
- rational behaviour:理性行为。
- 对消费者来说,rational理性表现为utility maximisation。
- 对生产者来说,rational理性表现为profit maximisation。
- 在经济学理论的讨论研究中,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 理性人假设可以说是经济学中的公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但该假设是非常理想化的,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
- Irrational behaviour:非理性行为。经济主体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实现理性行为。
- 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 the influence of other people’s behaviour (herding):羊群效应。受其他人行为影响而做出选择,跟风而动,并不考虑该商品是否能提高自己的utility。比如跟风购买一些“网红”产品。
- habitual behaviour:习惯性行为。之前长期使用某产品,尽管现在使用另一种产品能提高utility,但很多人并不打算接受并使用新产品。比如戒烟能够提高utility,但很多人却无法放弃吸烟行为。
- inertia:惰性。尽管知道使用另一种产品能提高utility,但由于懒得操作或操作成本高,而选择继续使用原产品。比如使用另一个手机运营商能够提高utility,但很多人懒得去办理更换业务。
- poor computational skills:计算能力差。没有计算出使用另一种产品能提高自己的utility,因而没有使用。比如难以计算清楚购买年卡会员合算还是逐月购买月卡会员合算。
- the need to feel valued:感觉自己受到重视。尽管有些产品表面上没有使得utility最大化,但一些服务、特权使得人们比较舒适,因此选择继续使用该产品。比如另一家银行的利率更高,但现在所在的银行的大堂经理热情友善,服务态度更好。
- framing and bias:框架效应与偏差。由于语言、视觉等造成的错觉,使得人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比如评论区的一些恶意差评会影响人们对购买某产品的判断。
- special offers:特价销售。人们会被一些营销策略所迷惑,从而购买一些自己用不上或降低自己utility的商品。比如看到买一赠一的广告就打算购买本不在计划范围内的商品。
- deferred payment:可延迟的支付。当商品可以延后付款时,人们通常会过度购买一些商品。比如买东西时刷信用卡就容易购买很多没必要的商品。
- taste (emotionally attached to a brand or disgusted with a brand):自身的爱好(比如喜欢或厌恶某品牌)。因为各种原因,对某些商品有着极度的喜爱或厌恶,从而做出不能使自己utility最大化的决策。比如对于自己偶像代言的产品,即使不会提高自己的utility也会积极购买。
- altruistic behaviour:无私的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无私的捐助、帮扶等都是没有增加utility的行为,也算是非理性行为。(但从道德上讲,是应该鼓励并肯定的行为)
- 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7.2 Indifference curves and budget lines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
- 大纲要求
7.2.1 meaning of an indifference curve and a budget line 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含义
- indifference curve:无差异曲线。能够给予消费者同样utility的两种产品组合的点的集合。
- 注意:
- 图像坐标轴上的标签为两种产品的名称,如Good A与Good B,或者Capital goods与Consumer goods。
- 同一条indifference curve上的所有点代表的组合,带来的utility值都相同。如图中的x、y、z代表的产品组合,都拥有一样的utility数值I1。
- indifference curve呈现concave or bowed inward to the origin凹向原点的形状。
- 倾斜向下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同样的utility,一个产品的消费会减少另一个产品的消费。
- 呈现凹状是因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边际替代率递减。随着一个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它的MU会越来越低,能够替代的另一种产品数量将越来越少。【参考7.1.2和7.2.1(下文)】
- indifference curve理论上存在无数条,越靠近右上角,其代表的utility数值越大。如图,3>I2>I1。理性的消费者会尽可能选取utility高的indifference curve。
- 所有的indifference curve都不会相交(无论如何延长曲线都不会相交)。
- indifference curve的常见图像:
- 注意:
- Indifference curve的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兑换比率。
- 数值等于indifference curve上过该点的切线斜率。
- 如图所示,x点的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数值等于紫线的斜率。Y点的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数值等于绿线的斜率。
- 数值等于indifference curve上过该点的切线斜率。
- Indifference curve的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兑换比率。
- budget line:预算线。当预算一定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不变),消费者能够购买的两种产品的数量组合。
- 注意:
- 图像坐标轴上的标签为两种产品的名称,如Good A与Good B,或者Capital goods与Consumer goods。
- 同一条budget line上的所有点代表的组合,消耗的总预算都相同。
- budget line理论上存在无数条,越靠近右上角,代表能够消费的预算越多。
- 在商品价格不变但收入发生变化时,所有的budget line都是平行的。
- 当预算不变但产品价格发生变化时,budget line发生pivot旋转型移动。【见7.2.2】
- budget line的常见图像:
- 注意:
- 消费者的最佳消费位置:budget line与能达到的最高的indifference curve相切的点at a tangent of the highest indifference curve。
- 该点为该预算下消费者能达到的utility maximisation的位置,因此是消费者的最佳消费组合点。理性的消费者只会按照此处的产品组合数量进行消费。
- 常见图像:
- 如图所示,当预算给定的情况下,画出蓝色的预算线。众多indifference curve可能与该预算线相交、相切、相离。
- 相离的indifference curve上的产品组合(如D点)是该预算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消费者无法考虑。
- 相交的indifference curve上的产品组合(如B点)虽然可以实现,但明显还有比该情况下的utility更靠右上、更高的utility,没有达到utility的最大化,因此消费者不会知足。
- 只有相切的indifference curve上的产品组合(A点),在能实现的组合中,utility达到了极大值(utility再大一点点的产品组合就无法实现了),因此消费者会按照此处的产品数量使用两种产品。
7.2.2 causes of a shift in the budget line 预算线shift型移动的原因
- budget line发生movement型移动的原因: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两种产品的消费偏好发生了变化。
- budget line发生了左右平移型的shift移动:商品价格没变,但income变化。
- 向左移表示income下降,向右移表示income上升。
- 此时,消费者的最佳消费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图像如下:
- budget line发生了由某点旋转pivot型的shift移动:收入没变,但商品的price变化。
- 判断哪个商品的price变化,要看两轴上的商品数量变化情况。数量增加,说明该商品price下降;数量下降,说明该商品price提升;如果数量没变化,说明该产品没有发生price变化。(图中Y商品价格没变,X商品数量从20到40,说明X商品降价了。
- 此时,消费者的最佳消费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图像如下:
7.2.3 income, substitution and price effects for normal, inferior and Giffen goods 通常商品、劣质商品与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效应
- Income effect:收入效应。商品价格变化,相当于人们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导致产品数量变化。
- 如果某产品的price下降,人们能用同样的预算购买到更多的产品,收入的购买力增强,相当于real income上升,存在income effect。反之同理。
- Substitution effect:替代效应。商品价格变化,使得人们消费偏好转变,导致产品数量变化。
- 如果某产品的price下降,同等预算下,消费者会更多地选择该产品以替代另一种产品,存在substitution effect。反之同理。
- Price effect:价格效应,又称总效应。由于商品价格变化,导致产品数量变化。
- Price effect是income effect和substitution effect组合在一起的总效应Total effect。
- Normal goods通常商品的三种效应分析:
- 常见图像:
- 先分析总效应price effect。从B1到B2的变化可以看出,是X商品降价了,Y商品价格没变。当X商品降价时,X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E1到E3对应的距离,该部分满足“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的需求法则。
- 画一条与I1相切、与B2平行的辅助线B3。
- 从B1到B3是substitution effect带来的变化。当X商品降价时,消费者比之前更愿意买X商品了,所以组合点的位置由E1向右沿线movement移动至E3,这之间的距离是substitution effect的影响结果,增加了X商品的需求量。
- 从B3到B2是income effect带来的变化。X商品降价相当于人们的real income上升(购买力增强),income上升导致预算线右移,组合点的位置由E3发生shifit移动至E2,这之间的距离是income effect的影响结果,增加了X商品的需求量。这符合normal goods的定义,即“收入上升时,需求量上升”。
- Inferior goods劣质商品的三种效应分析:
- 常见图像:
- 先分析总效应price effect。从B1到B2的变化可以看出,是X商品降价了,Y商品价格没变。当X商品降价时,X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了E1到E3对应的距离,该部分满足“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的需求法则。
- 画一条与I 1相切、与B2平行的辅助线B3。
- 从B1到B3是substitution effect带来的变化。当X商品降价时,消费者比之前更愿意买X商品了,所以组合点的位置由E1向右沿线movement移动至E3,这之间的距离是substitution effect的影响结果,增加了X商品的需求量。
- 从B3到B2是income effect带来的变化。X商品降价相当于人们的real income上升(购买力增强),income上升导致预算线右移,组合点的位置由E3发生shifit移动至E2,这之间的距离是income effect的影响结果,减少了X商品的需求量。这符合inferior goods的定义,即“收入上升时,需求量下降”。需要注意,此时income effect带来的需求下降量低于substitution effect带来的需求上升量,因此总效应依然是“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 Giffen goods通常商品的三种效应分析:
- Giffen goods:吉芬商品。当价格与需求量呈正相关的一类产品(通常是劣等品)。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也上升,反之同理。
- 该类商品非常特殊,现实中几乎只是特殊经济大环境下的产物,如19世纪爱尔兰大饥荒中的马铃薯。
- 该产品应当和Veblen goods进行区分。Veblen goods同样具有“价格与需求量呈正相关”这一特征,但Veblen goods指的是奢侈品,是人们带有炫耀性心理而进行的消费造成的价格追捧。而Giffen goods指的是劣等品,该类商品价格上涨时,人们会担心接下来该商品还会继续涨价,因此提前进行抢购,从而大量增加需求,推高了价格。
- 常见图像:
- Giffen goods:吉芬商品。当价格与需求量呈正相关的一类产品(通常是劣等品)。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也上升,反之同理。
- 先分析总效应price effect。从B1到B2的变化可以看出,是X商品降价了,Y商品价格没变。当X商品降价时,X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了E1到E3对应的距离,该部分出现了“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下降”的情况。这是典型的Giffen goods,满足其定义。
- 画一条与I 1相切、与B2平行的辅助线B3。
- 从B1到B3是substitution effect带来的变化。当X商品降价时,消费者比之前更愿意买X商品了,所以组合点的位置由E1向右沿线movement移动至E3,这之间的距离是substitution effect的影响结果,增加了X商品的需求量。
- 从B3到B2是income effect带来的变化。X商品降价相当于人们的real income上升(购买力增强),income上升导致预算线右移,组合点的位置由E3发生shifit移动至E2,这之间的距离是income effect的影响结果,减少了X商品的需求量。需要注意,此时income effect带来的需求下降量高于substitution effect带来的需求上升量,因此总效应变为“价格下降,需求量下降”,成为Giffen goods的图像。
- 总结:(假设此时价格下降)
Goods | Substitution effect | Income effect | Price effect |
---|---|---|---|
Normal goods | 正向 | 正向 | 正向 |
Inferior goods | 正向,大 | 负向,小 | 正向 |
Giffen goods | 正向,小 | 负向,大 | 负向 |
7.2.4 limitations of the model of indifference curves 无差异曲线模型的局限性
- 理论中只包含两种商品,但现实中的商品数量远多于两种。
- 理论假设消费者对indifference curve上的任何产品组合都一视同仁,但现实中的消费者可能对某种商品存在更强的偏好,而非一视同仁。
- 理论假设消费者都是理性的,但现实中的消费者不能始终保持理性行为。
7.3 Efficiency and market failure 效率与市场失灵
- 大纲要求
7.3.1 definition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生产效率与分配效率的定义
- productive efficiency:生产效率。企业以最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
- 竞争Competition能够促进企业去追求productive efficiency。如果不能达到足够低的成本,企业赚不到足够的利润,产品售价偏高也会导致消费者减少购买,最后会倒闭。
- allocative efficiency:分配效率。企业生产的数量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其效用最大化。
- 竞争Competition也能够促进企业去追求allocative efficiency。如果不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的东西将无人问津,会亏损。但如果迎合消费者,则会获得高额的利润。
7.3.2 conditions for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生产效率与分配效率的条件
- productive efficiency的条件:MC=AC
- 在PPC中,PPC线上所有的点都满足productive efficiency的要求。因为按照PPC的定义,线上的点都是在用尽全部原材料后能达到的生产上限,所以符合成本最低的要求。
- 图中Y点满足productive efficiency,而X点则没有达到生产效率。
- 在PPC中,PPC线上所有的点都满足productive efficiency的要求。因为按照PPC的定义,线上的点都是在用尽全部原材料后能达到的生产上限,所以符合成本最低的要求。
- 在成本线的图像中,MC线与AC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满足productive efficiency的要求。
- 图中AC线的最低点X对应的产量Q即为满足productive efficiency时的产量。
- 在成本线的图像中,MC线与AC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满足productive efficiency的要求。
- allocative efficiency的条件:MC=P或MC=AR
- 在PPC中,PPC与indifference curve相切的点满足allocative efficiency(如果相离则不存在allocative efficiency的位置,如果相切则PPC上仅有一点满足allocative efficiency)。这是由于生产需要贴合消费者的需求,所以需要兼顾生产与效用两条线。
- 在收益-成本线的图像中,MC线与AR线的交点所对应的产量满足allocative efficiency的要求。
7.3.3 Pareto optimality帕累托最优
- Economic efficiency:经济效率。稀缺的资源能够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获得最大产出。
- 当企业的生产同时满足productive efficiency和allocative efficiency时,企业就达到了economic efficiency,此时的产品组合情况被称为Pareto optimality。
- Free trade会有助于实现economic efficiency,因为企业能够从全球选购最低成本的原材料和雇佣工人,但现实中各国或多或少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因此很难实现真正的效率。
- Pareto optimality:帕累托最优。当人们无法通过不损害他人利益而提升自己利益时,就达到了Pareto optimality的状态(即,想提升利益只能“损人利己”)。
- 如图中Y点,如果想提升capital goods的数量,就必须减少consumer goods的数量。这属于Pareto optimality。而X点可以通过向右上方移动,实现提升capital goods的数量,又不降低(甚至增加)consumer goods的数量的情况,所以X点不满足Pareto optimality。
7.3.4 definition of dynamic efficiency动态效率的定义
- dynamic efficiency:动态效率。企业通过诸如技术革新、研发等手段在长期内保持生产效率,达成资源的有效分配。
- 常见图像:
- 注意:dynamic efficiency保证的是企业在长期有生产效率,但因为研发的前期需要巨额投资,因此短期内成本很高,很难达成productive efficiency。
7.3.5 definition of 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的定义
- 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Free markets自由市场无法有效率地配置资源。(in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 通常情况下,demand curve与supply curve的交点(即均衡点)即为达成economic efficiency的点。但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的情况下,该交点不再是能达成economic efficiency的点了。
7.3.6 reasons for 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的原因
- externalities in the market市场存在外部性【参考7.4.3与7.4.4】
- 市场不考虑对第三方的影响,因此实际产量与最佳产量有差异。
- the provision of merit and demerit goods有益商品与有害商品的提供【参考1.6.3与1.6.4】
- 市场错误低估了有益品的好处或有害品的坏处,因此造成有益品实际产量偏低,有害品实际产量偏高。
-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and quasi-public goods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提供【参考1.6.2】
- 公共产品没有market,属于complete market failure。
- information failure信息失灵【参考1.6.3与1.6.4】
- 由于缺少信息、信息错误等原因,导致人们做出了错误判断。
- adverse selection or moral hazard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参考1.6.3与1.6.4】
- 归根结底属于information failure带来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源不足或浪费。
- abuse of monopoly power in the market市场里垄断力的滥用【参考7.6.3】
- 垄断会导致垄断商限制产量以提升价格,实际产量低于最优产量。
7.4 Private costs and benefits, externalities and social costs and benefits 私有成本和私有收益,外部性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 大纲要求
7.4.1 defin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social costs (SC) as the sum of private costs (PC) and external costs (EC), including marginal social costs (MSC), marginal private costs (MPC) and marginal external costs (MEC) 社会成本的定义与计算
- Social costs社会成本指的是社会所有群体的成本,包括交易双方的成本(Private costs私有成本)与对第三方(其他人)的成本(External costs外部成本)。
- Social costs是政府考量的,而Private costs是私人部门考量的。
- Social costs (SC) = Private costs (PC) + External costs (EC)
- Marginal social costs (MSC) = Marginal private costs (MPC) + Marginal external costs (MEC)
- Marginal (XXXX) costs表示每新增一件产品所带来的各类成本。
7.4.2 defin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social benefits (SB) as the sum of private benefits (PB) and external benefits (EB), including marginal social benefits (MSB), marginal private benefits (MPB) and marginal external benefits (MEB) 社会收益的定义与计算
- Social benefits社会收益指的是社会所有群体的收益,包括交易双方的收益(Private benefits私有收益)与对第三方(其他人)的收益(External benefits外部收益)。
- Social benefits是政府考量的,而Private benefits是私人部门考量的。
- Social benefits (SB) = Private benefits (PB) + External benefits (EB)
- Marginal social benefits (MSB) = Marginal private benefits (MPB) + Marginal external benefits (MEB)
- Marginal (XXXX) benefits表示每新增一件产品所带来的各类收益。
7.4.3 definition of positive externality and 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的定义
- Externality:外部性。对第三方带来的收益或成本(side effects副作用)。
- Third parties:第三方。指不属于交易双方的其他经济个体。
- 外部性不在private sector私人部门的考量范围内,因此不会体现在价格中。
- Posi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对第三方带来的有益影响,即带来external benefits。
- Negative externality:负外部性。对第三方带来的有害影响,即带来external costs。
7.4.4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ternalities of both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正/负的消费/生产外部性
- Production externality:生产外部性。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外部性。
- Consumption externality:消费外部性。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外部性。
- “正/负”和“生产/消费”这两组外部性的分类可以自由组合,构成四种外部性的分类。即positive production externality、positive consumption externality、negative production externality、negative consumption externality。
- 现实中有很多实例可以与其对应:
Externality | Positive | Negative |
---|---|---|
Honey farm;
Vaccine production |
Pollution;
Plastic waste | |
Education;
Healthcare provision |
Passive smoking;
Traffic congestion; Noise of a sports event |
7.4.5 deadweight welfare losses arising from positive and negative externalities正/负外部性的福利损失
- Positive production externality
- 常见图像如下:
- Production类的外部性,图像上表现为Cost线的分离。为了讨论方便,假设MPB=MSB,即benefits方面不存在外部性。又因为Positive类的外部性,MPC和MSC两条线中间差的是marginal external benefits,所以MSC在MPC的下方(marginal external benefits带来的收益弥补了MPC的一部分成本,导致MSC偏低)。
- 市场的actual output实际产出位于MPB=MPC该交点对应的数值处,即图中Qm处。社会的social optimum output最优产出位于MSB=MSC该交点处对应的数据处,即图中Qopt。
- Qm与Qopt不重合,说明市场的实际产出没有最大化社会福利,存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此时市场的实际产出低于最优,因此存在underconsumption(或称underproduction)的问题。
- 由于实际产出偏低,在Qm到Qopt的范围内,每少生产一个,都会少获得(MSB-MSC)的welfare。将所有少获得的福利加总起来即为图中的阴影部分,该面积的经济学含义是由于存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而导致的welfare loss福利损失。(也有一些教材将本该获得而未获得的该部分称为welfare gain福利获得,但仅仅是叫法不同,含义和推导过程是一样的。)
- Positive consumption externality
- Consumption类的外部性,图像上表现为Benefit线的分离。为了讨论方便,假设MPC=MSC,即costs方面不存在外部性。又因为Positive类的外部性,MPB和MSB两条线中间差的是marginal external benefits,所以MSB在MPB的上方(marginal external benefits带来的收益在MPB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部分收益,导致MSB偏高)。
- 市场的actual output实际产出位于MPB=MPC该交点对应的数值处,即图中Qm处。社会的social optimum output最优产出位于MSB=MSC该交点处对应的数据处,即图中Qopt。
- Qm与Qopt不重合,说明市场的实际产出没有最大化社会福利,存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此时市场的实际产出低于最优,因此存在underconsumption(或称underproduction)的问题。
- 由于实际产出偏低,在Qm到Qopt的范围内,每少生产一个,都会少获得(MSB-MSC)的welfare。将所有少获得的福利加总起来即为图中的阴影部分,该面积的经济学含义是由于存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而导致的welfare loss福利损失。(也有一些教材将本该获得而未获得的该部分称为welfare gain福利获得,但仅仅是叫法不同,含义和推导过程是一样的。)
- Negative production externality
- Production类的外部性,图像上表现为Cost线的分离。为了讨论方便,假设MPB=MSB,即benefits方面不存在外部性。又因为Negative类的外部性,MPC和MSC两条线中间差的是marginal external costs,所以MSC在MPC的上方(marginal external costs带来的成本在MPC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部分成本,导致MSC偏高)。
- 市场的actual output实际产出位于MPB=MPC该交点对应的数值处,即图中Qm处。社会的social optimum output最优产出位于MSB=MSC该交点处对应的数据处,即图中Qopt。
- Qm与Qopt不重合,说明市场的实际产出没有最大化社会福利,存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此时市场的实际产出高于最优,因此存在overconsumption(或称overproduction)的问题。
- 由于实际产出偏高,在Qopt到Qm的范围内,每多生产一个,都会多获得(MSC-MSB)的welfare loss福利损失。将所有多获得的福利损失加总起来即为图中的阴影部分,该面积的经济学含义是由于存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而导致的welfare loss福利损失。
- negative consumption externality
- Consumption类的外部性,图像上表现为Benefit线的分离。为了讨论方便,假设MPC=MSC,即costs方面不存在外部性。又因为Negative类的外部性,MPB和MSB两条线中间差的是marginal external costs,所以MSB在MPB的下方(marginal external costs带来的成本抵消了MPB的一部分收益,导致MSB偏低)。
- 市场的actual output实际产出位于MPB=MPC该交点对应的数值处,即图中Qm处。社会的social optimum output最优产出位于MSB=MSC该交点处对应的数据处,即图中Qopt。
- Qm与Qopt不重合,说明市场的实际产出没有最大化社会福利,存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此时市场的实际产出高于最优,因此存在overconsumption(或称overproduction)的问题。
- 由于实际产出偏高,在Qopt到Qm的范围内,每多生产一个,都会多获得(MSC-MSB)的welfare loss福利损失。将所有多获得的福利损失加总起来即为图中的阴影部分,该面积的经济学含义是由于存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而导致的welfare loss福利损失。
- 四类图像的识别总结
Externality | Positive | Negative | |
---|---|---|---|
Costs线打开;
Social下,Private上 |
Costs线打开;
Social上,Private下 |
||
Benefits线打开;
Social上,Private下 |
Benefits线打开;
Social下,Private上 |
||
7.4.6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moral hazard非对称信息与道德风险
- symmetric information:对称信息。买卖双方知道的信息内容(或信息来源)完全一致。
- asymmetric information:非对称信息。买卖双方知道的信息内容(或信息来源)不一致,其中一方知道的内容比另一方多。
- 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存在欺骗对方的行为。现实中通常是卖家知道的信息更多一些,比如二手车市场等。(也存在买家知道的信息更多的情况,比如买保险的人更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
- moral hazard:道德风险。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一方在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同时,会损害另一方的效用。当人们知道别人会承担自己造成的损失时,通常会选择更为冒险的行为。【参考1.6.3与1.6.4】
7.4.7 use of costs and benefits in analysing decisions (knowledge of net present value is not required) 使用成本与收益进行决策分析
- cost-benefit analysis(CBA):通过计算某个项目或决策的social benefits社会收益和social costs社会成本来进行决策分析。
- 决策原则:
- 当确定一个方案是否实行时,判断social benefits与social costs的大小关系。当social benefits≥social costs(benefit:cost ratio≥1)时,实行该方案;当social benefits<social costs时,否决该方案。
- 当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实行时,计算每个方案的net social benefits(即social benefits – social costs),选择最高的方案实行。如果net social benefits全部小于0,则一个都不实行。
- 注意:书上还推荐了使用benefit:cost ratio来进行判断,即social benefits占social costs的比例。选出benefit:cost ratio最高的方案实行。如果ratio全部小于1,则一个都不实行。但目前的题目还是以上面的net social benefits判断依据为准。
- benefit-cost analysis方法通常针对的是公共部门要建造的大型项目工程,着眼于几十年内(a long view)的所有成本与收益(a wide view)的分析,耗时耗力,小项目一般不使用。
- 决策原则:
- benefit-cost analysis的分析步骤:
- 第一步,将所有的benefits与costs考虑在内。
- 第二步,将所有的benefits与costs转换成monetary value货币价值计量。
- 在转换过程中,如果没有直接可用的monetary value(如价格等),则会为该经济量估计一个shadow price(影子价格)。如为企业对空气造成的污染估价为5亿元的损失。
- 第三步,使用数学统计知识计算若干年内的成本-收益估量模型。
- 第四步,获得social benefits和social costs的值,根据上述提到的决策原则做出决策。
- benefit-cost analysis可能存在的问题:
- 现实中很难将所有的benefits与costs考虑在内,多多少少会遗漏一些内容。
- 现实中有些benefits与costs很难转换成monetary value,比如健康状况、欢乐程度等。给出的shadow price可能并不准确。
- 数学统计模型可能存在选择错误、估计偏差等问题,若干年间还可能出现无法提前预料的情况影响估计,导致模型给出的估计值不一定准确。
- 现实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反对该项目的组织的抵抗。
7.5 Types of cost, revenue and profit, short-run and long-run production成本、收入与利润的类型,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
- 大纲要求
7.5.1 short-run production function: 短期生产函数
• fixed and variable factors of production固定与可变生产要素
• defin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otal product, average product and marginal product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定义与计算
•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law of variable proportions)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 Fixed factors of production:固定生产要素。短期内数量或质量无法改变的生产要素,经济学中通常将Capital作为Fixed factor来进行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 Variable factors of production:可变生产要素。短期内数量或质量也能发生改变的生产要素,经济学中通常将Labour作为Variable factor来进行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 Total product(TP):总产量。所有生产要素带来的产量总和。
- Average product(AP):平均产量。平均每个生产要素带来的产量。
- 计算公式:\(AP=\frac{TP}{N}\)。
- Marginal product(MP):边际产量。新增一个生产要素带来的产量变化。
- 计算公式:\(MP=TP_{x}-TP_{x-1}\)。
- 如果每次新增生产要素数量不止一个,则\(MP=\frac{\Delta TP}{\Delta N}\)。
- 关于TP、AP与MP的图像(了解)
- 坐标轴横轴为Quantity of labour(因为只有Labour能够在短期变化),纵轴为Output。
- TP、AP与MP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发生的先后顺序不同。MP最先发生下降,然后是AP,最后是TP。
- 只要MP高于AP,AP则都处于上升阶段;当MP低于AP后,AP开始下降。MP穿过AP的点即为AP的最高点。
- 只要MP>0,则TP就会一直上升;当MP<0时,TP开始下降。MP=0时为TP的最大值。
-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又称law of variable proportions):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可变比例规律)。在有固定要素存在的前提下,当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时,marginal product的数值最终会不断下降。
- 本规律的前提是有固定要素存在,因此仅适用于短期。
- 虽然一开始MP可能会提升(雇佣更多的员工能够开展协作,会提升生产效率),但因为无法提升fixed factors(比如capital),不断增加的variable factors(比如labour)会显得越来越拥挤,效率逐渐下降,因此MP最终会下降。
- Short-run production function:短期生产函数。根据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可以画出短期生产函数图像如下:
- 函数画的是TP线,上升速度越来越慢(越来越平坦),说明每新增一个worker带来的MP在下降。
7.5.2 short-run cost function: 短期成本函数
• defin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fixed costs (FC) and variable costs (VC)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定义与计算
• defin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otal, average and marginal costs (TC, AC, MC), including average total cost (ATC), total and average fixed costs (TFC, AFC) and total and average variable costs (TVC, AVC) 总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定义与计算
• explanation of shape of short-run average cost and marginal cost curves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形状
- Fixed costs(FC):固定成本。是不随着产量output变化的成本。
- Fixed costs仅仅是不随着output变化,但可能会随着其他因素改变(比如时间、技术等),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 因为只有短期才存在fixed factors,因此只有短期才会讨论fixed costs。
- Fixed costs常见的例子包括:广告费、厂房租金、固定工资(底薪)等。
- Total fixed costs常见图像如下:
- 因为TFC不随output变化,因此图像上表现为一条水平直线,无论output是多少,TFC都是同一个数值。
- Variable costs(VC):可变成本。随着产量output变化的成本。
- 短期内会按照生产要素是否随着output变化分出fixed costs和variable costs,在长期,所有要素都能够变化,因此所有的costs都是variable costs。
- Variable costs常见的例子包括:原材料成本、绩效等。
- Total variable costs常见图像如下:
- 当output为0时,不存在TVC,因此图像过原点。
- 开始阶段,随着产量上升,生产要素的增加会提升效率,图像的斜率逐渐平坦。由于存在固定要素,后期随着可变要素的逐渐增加,效率下降,图像的斜率变得逐渐陡峭。TVC的图像也是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的一种体现。
- Total costs:总成本。
- TC = TFC + TVC。
- Total costs常见图像如下:
- TC的图像形状与TVC相同,但比TVC整体提升了TFC的高度。
- Average fixed costs(AFC):平均固定成本。(仅在短期存在)
- \(AFC=\frac{TFC}{Q}\)。
- Average variable costs(AVC):平均可变成本。
- \(AVC=\frac{TVC}{Q}\)。
- Average total costs(ATC):平均成本。
- \(ATC=\frac{TC}{Q}=AFC+AVC\)。(短期,SRAC)
- \(ATC=\frac{TC}{Q}=AVC\)。(长期,LRAC)
- ATC(或AFC、AVC)的几何意义是TC(TFC、TVC)线上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如图所示,A点处的ATC即红线的斜率。
- 原因:根据公式,\(ATC=\frac{TC}{Q} \),TC在图中为AQ段,Q为OQ段,所以\(ATC=\frac{TC}{Q} =\frac{AQ}{OQ}=tan\angle AOQ=k_{OA}\)。
- Marginal costs(MC):边际成本。指每新增一个产品而带来的成本的变化量。
- \(MC=TC_{x}-TC_{x-1}\)或\(MC=\frac{\Delta TC}{\Delta Q}\)。
- MC的几何意义是TC线上一点的切线斜率。如图所示,B点处的MC即红线的斜率。
- AFC、AVC、ATC与MC的常见图像如下:
- AFC是一条斜率始终向下的曲线,因为根据\(AFC=\frac{TFC}{Q}\)的计算公式,TFC与output无关,始终保持不变,随着Q的上升,AFC的数值将逐渐下降。
- AVC、ATC和MC的图像都是“U”型曲线,先下降后上升。
- MC呈“U”型是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的一种体现。效率下降则成本上升。
- 随着Q的上升,AVC逐渐靠近ATC。因为AVC与ATC之间的差值是AFC,而AFC正逐渐下降,因此AVC与ATC越来越近。
- MC穿过ATC与AVC的最低点。
- MC相当于往已知的数值中加入了一个新数。当MC小于原数值的平均数时,会将原先的平均数往下拉,因此ATC和AVC先下降。当MC大于原数值的平均数时,会将原先的平均数往上拉,因此ATC和AVC后上升。所以可以推断出,当MC=原数据平均数时,是当前ATC与AVC能达到的最低值。
- 短期内的optimum output位置在MC=ATC处,MC与ATC的交点即为最低的平均成本,即满足productive efficiency的产量位置。
7.5.3 long-run production function: 长期生产函数
• no fixed factors of production没有固定生产要素
• returns to scale规模报酬
- 在长期,所有成本都是variable可变的。(因此凡包含fixed costs的内容一定是短期范围内。)
- Isoquant curve:等产量线。无论企业采取哪种生产要素组合及生产方法,同一条线上表示的产量都是相同的。(类似于indifference curve的构成,但indifference curve研究的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组合,isoquant curve研究的是生产者消耗的生产要素组合。)
- Isoquant curve的常见图像:
- Isoquant curve的坐标轴为两种生产要素,通常是Labour和Capital。
- Isoquant curve上的点代表使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有些是capital-intensive,有些是labour-intensive,但只要这些点在同一条isoquant curve上,它们带来的产量都是一样的。(如红色线上的所有组合都会使得企业生产出500单位产品。)
- Isoquant curve越靠右上,代表产量越高。
- 所有的isoquant curve都不会相交。
- 生产要素间的替代率为该点处切线的斜率。
- Isoquant curve呈凹向原点的形状,这是因为要素边际替代率是逐渐下降的。
- Isocost curve:等成本线。处于该线上的所有生产要素组合都会消耗同样多的成本。(类似于budget line的构成,但budget line研究的消费者能使用的收入,isocost curve研究的是生产者能消耗的成本。)
- Isocost curve的常见图像:
- Isocost curve的坐标轴为两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数量,通常是Labour和Capital。
- Isocost curve上的点代表使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有些是capital-intensive,有些是labour-intensive,但只要这些点在同一条Isocost curve上,它们消耗的成本都是一样的。(比如,假设一单位capital成本是5元,则红线上的所有生产要素组合的成本都是5000元。)
- Isocost curve越靠右上,代表成本越高。
- 所有的Isocost curve都是平行的、倾斜向下的。
- Long-run production function
- 长期的最佳生产点位于isoquant curve与isocost curve相切的位置,代表在企业当前能负担的成本下,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
- 此时各个生产要素的“性价比”应该相等(非常类似于在utility部分讲的equi-marginal principle),即\(\frac{MU_{A}}{P_{A}}=\frac{MU_{B}}{P_{B}}=\frac{MU_{C}}{P_{C}}=...=\frac{MU_{N}}{P_{N}}\)。假如某个生产要素的“性价比”高于其他生产要素,则生产者一定会向该生产要素倾斜,并不会保持现状均衡。
- 将各个成本下的最优生产点连成一条线,就构成了long-run production function长期生产函数。如下图所示:
- 长期的最佳生产点位于isoquant curve与isocost curve相切的位置,代表在企业当前能负担的成本下,可以达到的最高产量。
- 该模型在现实中存在一定问题,包括难以确定准确的isoquant curve和isocost curve、labour和capital有时无法相互替代等。
- Returns to scale:规模报酬。指的是生产要素按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即inputs的变动率与output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
- Returns to scale是长期性的概念,只能出现在和long-run有关的各类讨论中。
-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规模报酬递增。inputs的变动率小于output的变动率(即“事半功倍”),比如100%的inputs增加带来了200%的output增加。
-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规模报酬不变。inputs的变动率等于output的变动率,比如100%的inputs增加带来了100%的output增加。
-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规模报酬递减。inputs的变动率大于output的变动率(即“事倍功半”),比如100%的inputs增加带来了50%的output增加。
7.5.4 long-run cost function: 长期成本函数
• explanation of shape of long-run average cost curve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
• concept of minimum efficient scale最低有效规模的概念
- Long-run average cost curve: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其也呈“U”型,但比SRAC曲线要更加平坦,并把各个SRAC曲线包含在其中(LRAC envelops a series of SRAC curves.)。
- LRAC与SRAC的关系如下图:
- 当企业规模为Q1时,企业会选择SRAC1上该规模的最小成本处A点进行生产。
- 当企业扩大规模至Q2时,由于短时间内企业难以改变一些生产要素(如购买新机器、研发新技术等),因此生产点会沿着SRAC1线movement移动至B点。但到了长期,企业能够改变所有生产要素,所以企业会致力于通过引入设备、提升劳动力素质、研发技术等进一步降低成本,使生产点降到C点。C点是Q2规模处的长期最低成本位置。
- 企业会继续扩大规模,而上述过程也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循环。
- 将每个生产规模处的长期最低成本位置连成一条线,即为LRAC线。(LRAC线上集合了所有短期成本最低(即具有productive efficiency)的生产点,所以每点都姑且算是有生产效率的。线上最低的LRAC处为企业应该长期保持的生产规模。
- Minimum efficient scale:最低有效规模。指的是LRAC停止下降时的规模水平。
- Minimum efficient scale是长期的概念,只能出现在和LRAC有关的各类讨论中。
- 如果LRAC的最低点仅有一点,则该点处对应的Q即为minimum efficient scale。
- 如果LRAC的最低点不止一点(碗底状),则最开始进入最低点的Q即为minimum efficient scale。
7.5.5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es of scale and decreasing average costs规模经济与下降的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
- Economies of scale:规模经济。当企业的output产量上升时,如果其long-run average costs(LRAC)下降,则称企业享受到了economies of scale规模经济。
- 注意:economies of scale是长期的概念,,只能出现在和LRAC有关的各类讨论中。(一定要和短期概念diminishing returns区分开。)
- 享受到了economies of scale的企业会有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参考7.5.3】
7.5.6 internal and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内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自身的努力(投资、兼并收购等)而导致规模扩张,享受到的economies of scale的情况。
- 导致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投资、兼并收购等。常见的具体原因如下:
- Technical economies:技能经济。企业如果能做大规模,则可以启用某些大型生产机器或assembly lines生产线,显著提升效率,成本平摊到每个产品上也不至于太多。如果规模太小,启用这些设备的成本太高,难以负担。
- Purchasing economies:购置经济。企业如果能做大规模,则可以在与供应商或劳动者谈判的过程中占据更多话语权,从而尽可能地压低成本。
- Marketing economies:营销经济。企业如果能做大规模,则可以将广告费、运输费等平摊到每个产品上而平均成本不至于上升太多。
- Managerial economies:管理经济。企业如果能做大规模,则可以雇佣更加专业的管理团队,从而提升效率。
- Financial economies:融资经济。企业如果能做大规模,则更容易从银行处贷到更多、利率更低的贷款(大企业有抵押,银行愿意借)。同时,大企业还可以选择更多融资渠道,比如发行股票、债券等。
- Technological economies:技术经济。企业如果能做大规模,则可以研发技术、采用更先进的手段开发市场、降低成本。(比如online shopping等)
- Risk-bearing economies:风控经济。企业如果能做大规模,则能够在多个市场中进行投资与生产,一旦某个市场遭遇危机,其他市场的利润可以帮其度过危机。
- 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的图像:点沿着LRAC线向右movement移动,如图。
- 导致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的原因:主要是自身投资、兼并收购等。常见的具体原因如下:
-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自己可能没有做出什么改变,但由于整个行业或地区出现了一些扩张与优化,导致企业的LRAC也降低,跟着享受到了economies of scale的情况。
- 导致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的原因:
- A convenient supply of components from specialist producers. 当地供应商多,原材料方便易得。
- A pool of skilled labour. 行业相关人才集聚,便于雇佣熟练工人。
- Bette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更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如机场、公路、铁路等。
- Greater access to knowledge and research. 更方便获取研发成果,比如周边多大学、多研究所等,其研究方向大多也与该行业相关。
-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的图像:LRAC线向下shift移动,如图。
- 导致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的原因:
7.5.7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内部规模不经济与外部规模不经济
- Diseconomies of scale:规模不经济。当企业的output产量上升时,如果其long-run average costs(LRAC)上升,则称企业遭受到了diseconomies of scale规模不经济。
- 注意:diseconomies of scale是长期的概念,,只能出现在和LRAC有关的各类讨论中。
- 享受到了diseconomies of scale的企业会有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参考7.5.3】
- In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内部规模不经济。是指由于企业自身出了问题(主要是过度扩张导致的管理问题,比如管理混乱、合作不畅、消息时滞等),导致规模越大,LRAC越高,遭受到了diseconomies of scale的情况。
- 导致in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的原因:主要是管理问题。常见的具体原因如下:
- problems of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of large complex organisations大公司之间的管理协调问题。
- poor communications between workforce. 劳动者之间沟通不畅。
- In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的图像:点沿着LRAC线向右movement移动,如图。
- 导致in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的原因:主要是管理问题。常见的具体原因如下:
- Ex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外部规模不经济。是指企业自己可能没有做出什么改变,但由于整个行业或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企业生产越多,LRAC越高,遭受到了diseconomies of scale的情况。
- 导致ex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的原因:
- Land shortages. 土地紧缺。这会导致企业厂房、办公楼的租金增加。
- Traffic congestion. 交通拥堵。这会导致运输效率低下。
- Shortages of skilled labour.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可能需要提升工资待遇以抢夺人才。
- Ex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的图像:LRAC线向上shift移动,如图。
- 导致external diseconomies of scale的原因:
7.5.8 defin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revenue: total, average and marginal revenue (TR, AR, MR)总收入、平均收入与边际收入的定义与计算
- Total revenue(TR):总收入。企业通过卖商品获得的总收益。
- \(TR=P\times Q\)
- Average revenue(AR):平均收入。平均每件产品带来的收益。
- \(AR=\frac{TR}{Q}=\frac{P\times Q}{Q}=P\)
- 因为AR数值上和P一样,所以反映AR与Q之间关系的AR线与反映P与Q之间关系的Demand线也是重合的。
- AR的几何意义是TR线上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
- Marginal revenue(MR):边际收入。
- \(MR=\frac{\Delta TR}{\Delta Q}\)
- MR可以看作是TR的微分(导数),几何意义是TR线上一点的切线斜率。
-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竞争市场中的TR、AR和MR图像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无法自行决定价格,被称为price taker价格接受者。如果售价低于其他企业,则会少赚利润;如果售价高于其他企业,则会没有顾客。因此每件商品都只能买整个市场共同确定的价格,即MR=AR=P。MR与AR的图像如下:
- 根据公式TR=P×Q,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P是常数,因此TR的图像是一条倾斜向上的正比例函数。TR的图像如下:
- Im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非完全竞争市场中的TR、AR和MR图像
- MR与AR的图像: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有一定的垄断力,因此也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被称为price maker价格制定者。如果产量少,则可以卖高价;如果产量多,则可以低价促销。因此MR线是一条倾斜向下的曲线,AR线和普通的Demand curve一样,也是倾斜向下的。MR与AR的图像如下:
- MR的斜率是AR斜率的2倍。
- 推导过程(了解):假设AR的方程为\(P=a+bQ\)。则\(TR=P\times Q=(a+bQ)\times Q=aQ+bQ^{2}\)。\(MR=\frac{\mathrm{d} TR}{\mathrm{d} Q}=a+2bQ\)。MR的斜率是2b,AR的斜率是b,因此MR的斜率是AR斜率的2倍。
- MR的斜率是AR斜率的2倍。
- TR的图像:由于PED不同,价格和产量的变化关系有别,这会导致TR的变化情况不一样。【参考2.2.7】如下图所示:
- 当PED>1时,对应AR线的上半段(左半段),随着价格下跌,数量上升迅速,使得TR上升(TR曲线左半段)。
- 当PED=1时,对应AR线的中点位置,此时MR=0(MR线斜率为D线斜率的2倍,该结果是必然发生的,并非巧合),TR达到最大值。
- 当PED<1时,对应AR线的下半段(右半段),随着价格下跌,数量上升缓慢,使得TR下降(TR曲线右半段)。
- 综上所述,随着PED逐渐下降,TR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
7.5.9 definition of normal, subnormal and supernormal profit通常利润、异常利润与超常利润
- Profits:利润。等于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
- Normal profit:通常利润。这部分利润是企业为了进行下一轮生产要素的更迭,所必须获得的最低利润值。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部分生产要素会受到损害或需要更新(比如更换机器零件、给工人加薪等),如果没有这部分利润用于depreciation折旧的替换,那么下一轮生产将不得不缩减规模。
- 企业满足normal profit的判定式:\(TR=TC\)或\(AR=AC\)。
- 由于会计与经济对成本的定义不同,会计仅计算当期的情况,所以企业在会计上仍然有利润数值。而经济除了当期成本外还将对下一期生产的准备工作计入了成本(即生产的机会成本),因此判定式要求总收入和总成本相等。
- 企业满足normal profit的判定式:\(TR=TC\)或\(AR=AC\)。
- Subnormal profit:异常利润。指的是企业的利润不到normal profits的部分。
- 企业出现subnormal profit的判定式:\(TR<TC\)或\(AR<AC\)。
- Supernormal profit:超额利润。指的是企业的利润超过normal profits的部分。
- 企业出现supernormal profit的判定式:\(TR>TC\)或\(AR>AC\)。
- Supernormal profits的出现是新企业即将或正在进入该行业的信号(因为在该行业能赚到额外的利润)。如果该行业的进出门槛较低,则会有很多新企业进入瓜分这部分supernormal profits,直至重新回到normal profits为止。如果该行业有足够高的进出门槛,则长期内可以守住supernormal profits。
7.5.10 calculation of supernormal and subnormal profit超常利润与异常利润的计算
- Supernormal profits = Total profits – Normal profits
- Subnormal profits = Normal profits – Total profits
7.6 Different market structures不同的市场结构
- 大纲要求
7.6.1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monopoly,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oligopoly, natural monopoly完全竞争与非完全竞争:垄断、垄断性竞争、寡头与自然垄断
- Perfect competition:完全竞争。市场内存在很多企业a large number of buyers and sellers、没有进出门槛freedom of entry into and exit from the market、售卖同一种产品identical products的理想型市场结构。
- 买卖双方拥有perfect knowledge(信息途径完全一致,或称complete information)。
- 买卖双方都没有办法影响市场价格,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确定的价格,是price takers。
- 为了研究方便,还做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sation的假设。
- 现实中几乎没有实例,比较接近的是国际性的农业市场(如国际小麦市场、国际玉米市场等)。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垄断性竞争。市场内存在很多企业、没有进出门槛barriers、售卖有区别的商品的市场结构。
- 由于商品有别,因此企业具有一定的monopoly power垄断力,可以按照自身情况适当改变价格,是price makers。
- 为了研究方便,还做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sation的假设。
- 现实中的例子包括:酒店、小吃摊等。
- Oligopoly:寡头。市场由少量大企业主导,有较高的进出门槛的市场结构。
- 由于几家大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一家大企业的决策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决策,大企业间的决策是interdependent相互关联的,决策也具有了uncertainty不确定性(如果对方改变了,自己也需要被迫做出调整,而非按照计划进行),这会导致出现price rigidity价格刚性。【参考7.6.4】
- 现实中的例子包括:航空业、汽车制造业等。
- Monopoly:(卖方)垄断。市场中仅有一家企业,有非常高的进出门槛、产品几乎没有替代品的市场结构。
- Pure monopoly纯垄断基本上仅在理论中存在,只有一家企业生产该产品,企业即行业,一旦企业关门,则该行业消失。现实中的垄断一般只需要达到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各国规定不同),就可以认定为垄断。
- 现实中的例子包括:(曾经的)操作系统、铁路等。
- 垄断这一市场结构中还包括两种特殊类型:natural monopoly自然垄断【参考7.6.4】与monopsony买方垄断【参考8.3.8】。
7.6.2 structure of the listed markets as explained by number of buyers and seller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degree of freedom of entry and 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on上述市场的结构(根据买卖双方数量、产品差异性、市场进出自由度和信息可获得性进行划分)
- number of buyers and sellers:买家与卖家的数量。是区分四类market structure市场结构最重要的标准。
- product differentiation:产品差异性。
- 对各类产品进行区别的方法如下:
- Product differentiation:产品差异性。产品本身就与其他产品不同,比如大小、颜色、款式等。
- Marketing differentiation:营销差异性。产品外观可能与其他产品类似,但对其的包装、广告、品牌不一样。比如肯德基的鸡块与麦当劳的鸡块。
- Distribution differentiation:分销差异性。产品外观可能与其他产品类似,到消费者手中的途径不同。比如到店提取、送货上门等。
- 对各类产品进行区别的方法如下:
- degree of freedom of entry:门槛的高低。【参考7.6.3】
- 门槛的高低是区分contestable market的最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区分四种market structure的标准)
- availability of information:获取信息的难易度。【参考1.6.3、1.6.4与7.4.6】
7.6.3 barriers to entry and exit: 进入门槛与退出门槛
• legal barriers法律门槛
• market barriers市场门槛
• cost barriers成本门槛
• physical barriers有形门槛
- barriers to entry:进入门槛。指的是阻止新企业进入该市场的一系列阻碍因素。常见的几类barriers to entry进入门槛如下:
- legal barriers:法律门槛。由于法律规定而无法进入某些市场而出现的门槛。比如某些行业(如军工行业)不允许私企进入、从事某些行业必须取得从业许可证、专利保护等。
- market barriers:市场门槛。现存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造成的门槛。比如现存企业商标的认可度、消费者忠诚度loyalty、广告、企业间联合研发、缩减空余产能等,都可能会阻碍新企业的进入。
- cost barriers:成本门槛。新企业在当前成本压力面前无法盈利,从而阻碍其进入该行业。
- 较高的setup costs初始成本会使得新企业望而却步,比如供电、铁路等。
- 现存企业也可能会通过压低成本降价来阻碍新企业进入市场,比如享受了economies of scale的现有企业会因为成本低而有更大的降价空间,采取一些定价策略(如predatory pricing掠夺性定价、limit pricing限制性定价等)制定的低价会使得新企业亏损,从而减少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参考7.6.4】
- 产品更新换代很快的行业,由于研发成本高昂,新企业也较难进入。
- physical barriers:有形门槛。现存企业可能垄断了供应链,使得新企业难以获得原材料(或人才),因此阻碍新企业进入。
- barriers to exit:退出门槛。指的是阻止现有企业离开该市场的一系列阻碍因素。常见的barriers to exit退出门槛如下:
- sunk costs:沉没成本。指的是企业倒闭后无法收回的成本,比如广告费、研发费用、专用的设备等。如果沉没成本太高,新企业在进入时会有所犹豫。
7.6.4 performance of firms in different market structures: 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表现
• revenues and revenue curves收益与收益曲线
• output in the short run and the long run短期产量与长期产量
• profits in the short run and the long run短期利润与长期利润
• shutdown price in the short run and the long run短期倒闭价格与长期倒闭价格
• derivation of a firm’s supply curve in a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供给线的推导
• efficiency and X-inefficiency in the short run and the long run短期效率和X非效率与长期效率和X非效率
• contestable markets: features and implications可竞争性市场:特征与影响
• price competition and non-price competition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 collusion and the Prisoner’s Dilemma in oligopolistic markets, including a two-player pay-off matrix寡头市场中的勾结与囚徒困境(包括双方支付矩阵)
- Perfect competition完全竞争市场
- 概念与特征:【参考7.6.1】
- 【短期】内,关于企业产量与利润的讨论:
- 市场通过普通的Demand curve和Supply curve确定了市场价格P。
- 因为单个企业无法影响价格,所以每个商品售卖时只能执行市场价格,有AR=MR(也就是企业面对的Demand curve)。
- 市场的图像和企业的图像间,由于企业的价格是市场价格传递过来的,所以用一条价格的虚线将两张图像联系起来,表示二者价格相同且逻辑上有关联。
-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MC线和ATC线,均为普通的“U”型。
- 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想要短期有所盈利,能做的只有调整产量(但一家企业的调整对市场来说影响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计)。为了实现profit maximisation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的产量应该由MC=MR来决定。【参考7.8.1】
- MR与MC交点向横轴做垂线,确定了企业的产量为Q。在产量为Q的情况下,在AR线(即D线)上找到其对应的平均收益数值P,在ATC线上找到其对应的平均成本数值C。则TR = P × Q = OPBQ的面积。TC = ATC × Q = OCAQ的面积。所以利润profits = TR - TC = OPBQ的面积 - OCAQ的面积 = CPBA的面积,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在短期这种情况下,企业的TR>TC,所以赚取的是supernormal profits,图像上表示为可见的长方形面积。
- 【长期】内,关于企业产量与利润的讨论:
- 由于企业短期内存在supernormal profits超额利润,且完全竞争市场没有进出门槛no barriers,所以大量企业会涌入该行业,这会导致市场的supply curve出现右移,市场价格下降(从Original降到New)。
- 企业无法自行改变价格,只能接受市场越来越低的价格,原来赚取的supernormal profits也越来越少,直到价格降到企业AR=AC对应的价格时,企业只能赚到normal profits(和其他行业情况一样了),此时新企业不再进入该行业,该行业内现存企业也不会离开该行业,市场达成长期均衡。
- 此时,企业在当前产量Q下,有AR=MR=MC=ATC=P。
-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效率情况:
- 【短期】情况:
-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效率情况:
- Productive efficiency:根据生产效率的判定式MC=AC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1的产量能够达到生产效率,而当前的实际产量Q并不在生产效率点,所以不具备productive efficiency。
- Allocative efficiency:根据分配效率的判定式MC=AR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的产量能够达到分配效率,恰好是当前的实际产量Q,所以具备allocative efficiency。
- 【长期】情况:
- Productive efficiency:根据生产效率的判定式MC=AC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的产量能够达到生产效率,恰好是当前的实际产量Q,所以具备productive efficiency。
- Allocative efficiency:根据分配效率的判定式MC=AR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的产量能够达到分配效率,恰好是当前的实际产量Q,所以具备allocative efficiency。
- Long-run perfect competition是唯一一种同时满足productive efficiency和allocative efficiency的市场结构。
-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盈亏情况及shut-down price倒闭价格:
- 【短期】当此时的市场价格P>ATC时,如图所示:
-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盈亏情况及shut-down price倒闭价格:
- 此时企业的产量Q由MR=MC确定。对应当前产量Q的AR数值为P,AC数值为C。因此TR=OPAQ的面积,TC=OCBQ的面积,TR>TC,说明企业此时有盈利,而且赚的是supernormal profits,数值大小为PABC的面积。
- 当P>ATC时,企业有超额利润,因此必定会继续生产。
- 【短期】当此时的市场价格P=ATC时,如图所示:
- 此时企业的产量Q由MR=MC确定。对应当前产量Q的AR数值为P,AC数值也为P。因此TR与TC的面积重合,TR=TC,说明企业此时赚的是normal profits。
- 当P=ATC时,企业处于盈亏点,高于该价格则赚,低于该价格则亏。
- 当P=ATC时,企业有通常利润,不亏不赚,去其他行业的情况也不会有所改善,所以会继续生产。
- 【短期】当此时的市场价格P处于AVC<P<ATC时,如图所示:
- 此时企业的产量Q由MR=MC确定。对应当前产量Q的AR数值为P,AC数值为C。因此TR=OPAQ的面积,TC=OCBQ的面积,TR<TC,说明企业此时有亏损(有subnormal profits),而且亏损大小为PCBA的面积。
- 当AVC<P<ATC时,企业确实有亏损,但考虑到完全停业的情况下会损失全部的fixed costs(即图中ATC与AVC之间夹的长方形面积JCBH),继续生产带来的亏损要小一些(小了JPAH的面积)。所以此时企业还是会选择亏本继续生产。但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企业会观望形式,如果一直无法好转,最终还是会走向倒闭。
- 【短期】当此时的市场价格P=AVC时,如图所示:
- 此时企业的产量Q由MR=MC确定。对应当前产量Q的AR数值为P,AC数值为C。因此TR=OPHQ的面积,TC=OCBQ的面积,TR<TC,说明企业此时有亏损(有subnormal profits),而且亏损大小为PCBH的面积。
- 此时企业如果停止生产,亏损的将会是所有fixed costs(即图中ATC与AVC之间夹的长方形面积PCBH)。这与继续生产会带来的亏损是一样的。说明企业此时无论停止生产还是继续生产,境况完全一样,这时称企业处于shut-down point倒闭点,此时的价格P为shut-down price倒闭价格。
- 当P=AVC时,企业处于倒闭点,高于该价格则生产,低于该价格则倒闭。
- 【短期】当此时的市场价格P<AVC时,如图所示:
- 此时企业的产量Q由MR=MC确定。对应当前产量Q的AR数值为P,AC数值为C。因此TR=OPAQ的面积,TC=OCBQ的面积,TR<TC,说明企业此时有亏损(有subnormal profits),而且亏损大小为PCBA的面积。
- 当P<AVC时,企业如果完全停业,会损失全部的fixed costs(即图中ATC与AVC之间夹的长方形面积JCBH),而继续生产带来的亏损要比停业更大(多了JPAH的面积)。所以此时企业必然会选择立即停业,关门大吉。
- 当P<AVC时,企业为避免过度亏损而会立即倒闭。
- 【长期】当此时的市场价格P=ATC时,如图所示:
- 长期范围内,所有要素均可变化,因此不再有AVC线,只有ATC线。
- 此时企业的产量Q由MR=MC确定。对应当前产量Q的AR数值为P,AC数值也为P。因此TR与TC的面积重合,TR=TC,说明企业此时赚的是normal profits。
- 当P=ATC时,企业处于盈亏点,高于该价格则赚,继续生产;低于该价格则亏,立即倒闭,不会再有观望缓冲的时间段。
- 完全竞争市场中关于supply线的确定:
- 由于企业的价格是由市场传递而来的,自己无法改变,因此MR线呈水平形状。当企业需要确定产量时,会运用MR=MC公式,此时每有一个市场传递来的价格P,就会去MC线上找到对应点,从而确定唯一的产量Q。所以MC线可看作是P和Q一一对应的组合所构成的曲线,这与supply curve的意义一致,因此可以看作是完全竞争市场中的supply curve。
- 【短期】内,企业在P≥AVC时才会生产,因此只有在AVC线之上的MC线部分才是企业的supply curve,如图所示。
- 完全竞争市场中关于supply线的确定:
- 【长期】内,企业在P≥LRAC时才会生产,因此只有在LRAC线之上的MC线部分才是企业的supply curve,如图所示。
-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垄断性竞争
- 概念与特征:【参考7.6.1】
- 【短期】内,关于企业产量与利润的讨论:
- 因为产品有别,企业拥有一定monopoly power垄断力,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价格,所以Demand curve倾斜向下(但因为自身垄断力并不强,因此D线是price elastic的)。MR斜率是AR斜率的2倍。
-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确定MC线和ATC线,均为普通的“U”型。
- 为了实现profit maximisation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的产量应该由MC=MR来决定。【参考7.8.1】
- MR与MC交点向横轴做垂线,确定了企业的产量为Q。在产量为Q的情况下,在AR线(即D线)上找到其对应的平均收益数值P,在ATC线上找到其对应的平均成本数值C。则TR = P × Q=OPBQ的面积。TC = ATC × Q = OCAQ的面积。所以利润profits = TR - TC = OPBQ的面积 - OCAQ的面积 = CPBA的面积,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在短期这种情况下,企业的TR>TC,所以赚取的是supernormal profits,图像上表示为可见的长方形面积。
- 【长期】内,关于企业产量与利润的讨论:
- 由于企业短期内存在supernormal profits超额利润,且垄断性竞争市场进出门槛很低few barriers,所以大量企业会涌入该行业,市场竞争变得激烈。对于该企业来说,自己的客户被新进入的企业分流走了一部分,导致其Demand curve向左shift移动。
- 企业的产量由MC=MR来确定,当产量Q下降到使得企业的AR=AC时,企业只能赚到normal profits,此时新企业不再进入该行业,该行业内现存企业也不会离开该行业,市场达成长期均衡。
- 此时,企业的MC=MR和AR=AC所对应的Q必定都是同一个,表示利润最大化且只有normal profits,并非画图巧合。
- 垄断性竞争市场中的效率情况:
- 【短期】情况:
- 垄断性竞争市场中的效率情况:
- Productive efficiency:根据生产效率的判定式MC=AC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1的产量能够达到生产效率,而当前的实际产量Q并不在生产效率点,所以不具备productive efficiency。
- Allocative efficiency:根据分配效率的判定式MC=AR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2的产量能够达到分配效率,而当前的实际产量Q并不在分配效率点,所以不具备allocative efficiency。
- 【长期】情况:
- Productive efficiency:根据生产效率的判定式MC=AC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1的产量能够达到生产效率,而当前的实际产量Q并不在生产效率点,所以不具备productive efficiency。
- Allocative efficiency:根据分配效率的判定式MC=AR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2的产量能够达到分配效率,而当前的实际产量Q并不在分配效率点,所以不具备allocative efficiency。
- 垄断性竞争市场中的盈亏情况及shut-down price倒闭价格:
- 【短期】:
- 垄断性竞争市场中的盈亏情况及shut-down price倒闭价格:
- 图像与完全竞争市场稍有不同(D线向下倾斜),但结论完全一致。
- 通过MC=MR确定数量Q后,到AR线(D线)上找到此时的价格。如果:
价格 | 结论 |
---|---|
P>ATC | Supernormal profits,继续生产 |
P=ATC(盈亏点) | Normal profits,继续生产 |
AVC<P<ATC | Loss,继续生产 |
P=AVC(倒闭点) | Loss,继续生产或关门 |
P<AVC | Loss,立刻关门 |
- 【长期】:P>LRAC则生产,P<LRAC则倒闭,不再有观望阶段。
- Oligopoly寡头
- 概念与特征:【参考7.6.1】
- 寡头市场中的竞争关系:几家大企业之间存在竞争,行业内现存企业与潜在新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现存企业试图阻止新企业进入该行业)。
- Kinked demand curve:弯折的需求曲线。是Oligopoly寡头市场中最典型的需求曲线形状,图像如下。
- 假设一开始某家企业生产数量是Q*,价格是P*,处于A点位置生产。
- 关于企业的Demand curve(AR线):
- 如果该企业打算涨价销售,其他企业并不打算跟进涨价,则该企业有很多客户会被吸引去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Q数量损失较多,因此Demand curve呈现price elastic的平坦形状,如AB段所示。企业的涨价策略使得total revenue收入下降。
- 如果该企业打算降价销售,其他企业会立刻跟进涨价,则市场内增加的客户会被其他企业瓜分走一部分,并没有来买该企业的产品,Q数量增长较少,因此Demand curve呈现price inelastic的陡峭形状,如AD段所示。企业的降价策略使得total revenue收入下降。
- Demand curve是图上的B-A-D段,呈现弯折的形状。出现这种特殊形状的原因在于企业之间是interdependent的,决策相互联系,对方的反应不同,本企业的情况也不同。
- 关于企业的MR线:
- 因为MR的斜率是AR斜率的2倍,AR线分为两段且斜率不同,所以MR也会根据不同的AR线而变化。
- 当企业在Q*之前生产时,AR线为AB段,对应该产量段的MR线为BK段。当企业在Q*之后生产时,AR线为AD段,对应该产量段的MR线为LT段。
- MR线出现了断层错位情况。
- 关于price rigidity价格刚性:
- 企业根据MR=MC来确定均衡产量。因为MR出现断层,如果MC与MR的交点位于断层内(即在KL段上),那么无论MC如何上下移动,确定出来的产量始终都是Q*,因此在AR线上确定的价格也始终是P*。价格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不变,这被称为price rigidity。
- 根据之前的分析,企业涨价和降价都会导致收入下降,因此保持当前价格能够实现收入最大化,企业没有动力去变动价格。
- 该模型的局限性包括:初始点A在现实中难以确定;在现实中,由于更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其他企业的反应可能比理论中更加复杂。
- 寡头市场中企业的竞争方式:
- Non-price competition:非价格类竞争。指的是采用降价之外的各类形式和其他企业竞争,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常见的方式包括:
- Advertising and promotions广告与推广。
- Product innovation产品创新。
- Brand proliferation品牌扩散。指的是企业生产各种各样的品牌以填满市场,让竞争对手无从下手。(比如很多品牌会推出家电“全家桶”套餐)
- Market segmentation市场分割。指的是企业细化市场需求,丰富自己的产品种类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比如企业会生产多种颜色的衣服供消费者挑选)
- Process innovation流程创新。指的是企业尽可能优化生产流程以压缩成本,以便达到未来可以削减价格但不削减利润的目的。
- Customer service消费者服务。指的是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售前、售中、售后等),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
- Location位置。指的是企业在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设置门店(比如商圈、交通枢纽等),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
- Price competition:价格类竞争。指的是通过调节价格(通常是降价)与其他企业竞争,以便在市场中获得有利位置。常见的方式包括:
- Price war:价格战。和竞争对手争相降价,直至对手退出市场的策略。因为极低的价格会带来较大的亏损,还有被竞争对手挤兑倒闭的风险,一般被逼到绝路上才会使用该策略。
- Predatory pricing:掠夺性定价。市场内现存大企业将产品售价压低到成本价之下(P<AC),以避免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策略。该策略也比较激进,因为价格低于成本,会带来损失。因此,该策略无法长期使用,当吓退潜在进入企业的目的达到后,企业会重新恢复较高的售价。
- Limit pricing:限制性定价。市场内现存大企业将价格定在使自身至少能赚到normal profits但足以阻止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比如大企业利用economies of scale的优势,将价格定在高于自身成本、但低于小企业成本的位置。一方面自身不会亏损(虽然赚得也不是很多),另一方面使得潜在新企业知难而退(一旦进入则会亏损)。该策略比较温和,适合长期使用。
- 寡头和垄断市场中都适用。
- Non-price competition:非价格类竞争。指的是采用降价之外的各类形式和其他企业竞争,以获得更大市场份额。常见的方式包括:
- 寡头市场中企业的竞争方式:
- 寡头市场中的合作关系:由于大企业之间的决策相互关联interdependent,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寡头市场的几大巨头之间也存在着合作关系。
- Game theory:博弈论。经济学中用于分析合作对于大企业的好处。
- 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简单最基础的模型之一。
- 内容:假设有两个囚犯,A和B。警察已经掌握其一定罪行,可为其进行判刑,但仍有一些罪名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审讯。如果两人同时承认了犯罪事实,则每人判5年;如果一人承认一人否认,则承认的判1年,否认的判10年;如果两人全部否认,则每人判2年。
- Two-player pay-off matrix:双个体支付矩阵。是博弈论中用于进行决策讨论的矩阵。上述例子的矩阵如下:
- 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最简单最基础的模型之一。
- Game theory:博弈论。经济学中用于分析合作对于大企业的好处。
- 寡头市场中的合作关系:由于大企业之间的决策相互关联interdependent,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寡头市场的几大巨头之间也存在着合作关系。
- 假设两人不能以任何方式串供(如分开关押并审讯)。从囚犯A的角度思考,如果囚犯B承认,则A在(-5, -5)和(-10, -1)的两种选择中必然选择前者,即承认;如果囚犯B否认,则A在(-1, -10)和(-2, -2)的两种选择中也必然选择前者,即承认。所以综上所述,囚犯A会选择承认犯罪事实。而囚犯B的思考过程和囚犯A是一致的,最后也会选择承认犯罪事实。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两人各判5年,但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结果。
- 假设两个人能够充分串供(如在同一间屋内审讯)。两个人会意识到如果都否认的话能够获得最佳结果,所以会都选择否认。
- 该理论对大企业的启示,一是企业间倾向于相互不信任,二是大企业如果想获取整体最优的配置,就需要学会相互合作。比如下图的Two-player pay-off matrix:
- 如果A企业和B企业都按照1元来卖各自商品,则每家能赚200万。假设A打算降价到0.9元以抢占市场,则短期内A企业能赚220万而B企业则只能赚100万。由于Oligopoly中的企业间是interdependent的关系,此时B企业会立即跟进降价策略,也将价格降到0.9元,A企业和B企业的市场份额回到原先的平衡,每家能赚150万。由于现在每家赚的利润明显少于之前,因此A企业经过调研,一开始就会否决降价的决策,而决定和B企业共同保持1元的价格,以多赚利润。B企业也会这样决定。所以二者的合作给双方都带来了好处。(消费者则不得不付出高价去购买商品)
- 寡头市场中的企业的合作方式:
- 合法方式合作cooperation:比如多家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共享研发成果。
- 非法方式合作collusion:
- Price leadership:价格领导。市场中一家巨头(被称作price leader)按照自身利益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其他企业自动采用该价格进行销售,以避免price competition价格竞争(但各家企业之间可以进行non-price competition非价格竞争)。这属于informal collusion非正式的勾结,游走于法律边缘。
- 制定的价格下跌时,由于小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跟着大企业降价有可能会导致损失甚至倒闭。
- Cartel:卡特尔。企业或国家间签订协议agreement,限制成员内部的竞争,共同调整产量以控制价格。这是明确非法的。【参考7.7.4】
- 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是典型的Cartel。
- Price leadership:价格领导。市场中一家巨头(被称作price leader)按照自身利益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其他企业自动采用该价格进行销售,以避免price competition价格竞争(但各家企业之间可以进行non-price competition非价格竞争)。这属于informal collusion非正式的勾结,游走于法律边缘。
- 寡头市场中的企业的合作方式:
- Monopoly垄断
- 概念与特征:【参考7.6.1】
- 【短期】与【长期】内,关于企业产量与利润的讨论:
- 因为high barriers高门槛的存在,垄断企业在短期和长期内、在行业和企业内,都使用同样的图像进行分析。
- 在企业具有high monopoly power高垄断力的情况下,企业的Demand curve(即AR线)和MR线会倾斜向下,表示企业有能力为售卖的商品制定不同的价格,数量少时价格高,数量多时价格低。
- Monopoly垄断企业的垄断力要高于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垄断性竞争,因此AR线呈现更加price inelastic的形状,比较陡峭。
- 垄断企业根据MR=MC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MR与MC交点向横轴做垂线,确定了企业的产量为Q。在产量为Q的情况下,在AR线(即D线)上找到其对应的平均收益数值P,在ATC线上找到其对应的平均成本数值C。则TR = P × Q = OPBQ的面积。TC = ATC × Q = OCAQ的面积。所以利润profits = TR - TC = OPBQ的面积 - OCAQ的面积 = CPBA的面积,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在垄断的情况下,企业的TR>TC,所以赚取的是supernormal profits,图像上表示为可见的长方形面积。该supernormal profits会在长期内维持。
- 垄断市场中的效率情况:
- 【短期】与【长期】情况:
- 垄断市场中的效率情况:
- Productive efficiency:根据生产效率的判定式MC=AC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1的产量能够达到生产效率,而当前的实际产量Q并不在生产效率点,所以不具备productive efficiency。
- Allocative efficiency:根据分配效率的判定式MC=AR确定产量,企业生产Q2的产量能够达到分配效率,而当前的实际产量Q并不在分配效率点,所以不具备allocative efficiency。
- Natural monopoly:自然垄断。是垄断的一种特殊情况。但由于在当前产量下,其LRAC始终处于下降的状态(一直有economies of scale),因此市场中由一家企业来提供商品或服务更为有效率。
- 比较适合natural monopoly发展的行业,一般setup costs启动成本或fixed costs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都非常高,这构成了天然的barriers to entry进入门槛。
- 现实中的例子包括:铁路、供电、供水等。
- Natural monopoly下,关于企业产量与利润的讨论:
- Natural monopoly:自然垄断。是垄断的一种特殊情况。但由于在当前产量下,其LRAC始终处于下降的状态(一直有economies of scale),因此市场中由一家企业来提供商品或服务更为有效率。
- 如果政府没有进行任何干预,即使是Natural monopoly自然垄断也会按照profit maximisation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价格和产量的制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判定式MR=MC确定产量,企业会在Qm处进行生产,此时在AR线上找到对应价格为Pm。
- 因为Natural monopoly自然垄断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比如电、水等),因此政府会要求企业尽可能地降低价格、增加产量。在政府的一再要求下,Natural monopoly自然垄断的企业会放弃supernormal profits超额利润,而只获取normal profits通常利润。通常利润的获得能够使得企业至少不亏本,能够充分将生产要素更新换代进行接下来的生产。根据通常利润的判定式AR=AC确定产量,企业会在Qr处进行生产,此时在AR线上找到对应价格为Pr。
- 尽管价格已经下降,仍有一些人因为价格较高或数量较少无法使用该产品,因此政府会要求企业继续降价。此时企业已经不再赚钱,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企业会拒绝继续降价,或可能会离开该行业(该行业将消失)。因此政府必须给企业一定补贴,以使得企业降价但仍能够获得通常利润。当企业提供的产品满足分配效率时,对该产品有需求的人将会都能用上该产品,因此企业会增产到满足allocative efficiency分配效率的位置。根据allocative efficiency分配效率的判定式AR=MC确定产量,企业会在Qc处进行生产,此时在AR线上找到对应价格为Pc。政府为此需要对企业进行补贴的产品为Qc,每件产品应从Pc补贴到Pr,因此图中长方形阴影部分的面积(PrPc×Qc)即为政府发给企业的补贴。
- 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比较(垄断市场带来的福利损失)
- 长期的完全竞争市场可以看作是没有任何福利损失、最有效率的市场,而由于垄断力的存在,垄断市场存在market failure市场失灵,会带来福利损失。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 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比较(垄断市场带来的福利损失)
- 完全竞争市场的Demand curve是水平的,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判定式MR=MC,可以确定产量在PCQ处,价格在PCP处(b点)。
- 垄断市场的Demand curve是倾斜向下的,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判定式MR=MC,可以确定产量在MQ处,价格在MP处(f点)。
- 垄断市场内的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这使得消费者的consumer surplus减少了长方形bcef的面积。其中长方形bfeg的面积转化为了垄断生产者的supernormal profits和一部分costs,但三角形egc的面积却因为market failure而损失了。
- 垄断市场的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产量,这使得在MQ和PCQ之间的producer surplus也因为market failure损失了,即不规则图形agc的面积(注意,ac段是MC曲线的一部分,是弧线而非直线)。
- 综上所述,垄断市场相比完全竞争市场,带来的总损失为不规则图形aec的面积(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 Price discrimination:价格歧视。垄断市场中常见的定价策略,能够通过削减消费者的consumer surplus来增加垄断企业的supernormal profits。
- Price discrimination的种类:
- First-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一级价格歧视。指的是企业针对每个消费者,收取其承受范围内的最高价格。这种价格歧视基本仅存在于理论中,现实中很难实现,比较接近的例子包括拍卖、讨价还价等。
- Secon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二级价格歧视。指的是购买的同一种产品数量不同,收取的产品价格不同。现实中的例子包括:阶梯水费、多买商品有折扣等。
- Third-degree price discrimination:三级价格歧视。指的是同一种商品对于不同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现实中的例子包括:儿童票优惠、淡旺季不同价格等。
- Price discrimination的实现条件:
- 企业有很强的市场垄断力。
- 划分出的不同群体对该商品有不同的PED。
- 市场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分割且能够阻断市场间的商品流动。
- Price discrimination的图像与分析:
- Price discrimination的种类:
- Price discrimination:价格歧视。垄断市场中常见的定价策略,能够通过削减消费者的consumer surplus来增加垄断企业的supernormal profits。
- 垄断企业将消费者群体分割为A市场与B市场,两个市场有不同的D曲线。A市场在较高价格处仍有消费者,呈现price inelastic;B市场在较高价格处不再有消费者,呈现price elastic。
- 按照在同一价格处两个市场的消费数量相加的方法,将两个分市场的图像合并为总市场的图像。因为在某一价格之上仅有A市场的消费数量,在该价格之下则有A和B两个市场的消费数量,所以总市场的Demand curve出现了弯折。
- 根据profit maximisation利润最大化的假设,使用判定式MR=MC确定了总市场内的产量Q*,在D线上确定了该产量下的价格P*。
- 如果A市场与B市场都按照总市场的同一价格P*来确定各自产量,则A市场的产量为\(q_{A}^{*}\),B市场的产量为\(q_{B}^{*}\)。此时A市场上出售一个产品能带来的MR为MRA,B市场上出售一个产品能带来的MR为MRB。由于MRA<MRB,所以会出现人们从A市场买商品然后拿到B市场上去售卖的情况,这被称作arbitrage无风险套利。这种行为的存在会使得两个市场最终完全一致,企业无法增加更多利润,因此企业会通过让两个市场上的MR一致来杜绝上述的套利行为。
- 如果A市场与B市场都按照同一MR(即总市场产量对应的MR*,到各个分市场的MR线上去确定各自产量,则A市场的产量为qA,B市场的产量为qB。此时两个市场上出售一个产品能带来的MR完全一致,人们无论在哪里买、哪里卖,获得的利益都相同,因此不再有套利行为。在当前产量下,A市场的价格为PA,B市场的价格为PB,通过实现price discrimination来增加超额利润。
- 呈现price inelastic的市场,商品售价偏高,因为即使价格很高也不会降低太多销售量,可以用来提升超额利润;呈现price elastic的市场,商品售价偏低,因为较低的价格能增加更多销售量,可以用来扩大市场份额。
- Price discrimination的优劣势:
- 好处:提升allocative efficiency。为一部分人提供了较低价格。企业赚取了更多利润,有助于下一期投资。
- 问题:另一部分人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Consumer surplus损失。社会不平等增加。
- 垄断市场的积极作用:
- 赚取Supernormal profits使得垄断企业有资金投入技术开发领域,能够促进科技进步,研发更多新产品,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 垄断企业能够享实现economies of scale,促进专业化生产,享受到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参考1.3.4】
- 价格歧视策略使得一部分人享受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下降,提升其生活质量。
- 自然垄断能够达到分配效率,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升,能够提供竞争市场中难以提供的产品。
- 垄断市场的消极作用:
- 价格高,产量少,无生产效率与分配效率,产品形式单调。
- 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 有X-inefficiency,其生产成本高于竞争市场中的成本。
- 垄断市场的积极作用:
- 图中,产量为Q时成本最低的点为B点,该点是当前产量下最有效率的点,称为X-efficiency。(注意,仅是当前产量,而非长期最佳产量)而该产量下并非最低成本的点(如A点),则称为X-inefficiency。
- Contestable market可竞争性市场
- 概念与特征:entry is free and exit is costless没有任何进出门槛的市场。
- 注意:Contestable market可竞争性市场是完完全全的另一套理论,不与之前的四种市场结构并列而论。可竞争性市场的最重要特点是没有进出门槛,而之前的四种市场结构的最重要特点是企业数量。
- 这两种理论是可以交叉的,比如行业中仅有一家的企业,虽然属于monopoly,但只要它的门槛比较脆弱,也可以被认定为是contestable market。
- Contestable market可竞争性市场的重要特征:
- 没有进出门槛。
- 存在很多打算进入该市场的潜在竞争对手。
- 所有企业都拥有相同的技术,面临相同的法律法规。
- 关于企业产量与利润的讨论:
- 关于perfect competition的企业:和之前的理论一致。
- 关于monopoly的企业:情况如下图所示:
- 概念与特征:entry is free and exit is costless没有任何进出门槛的市场。
- 在contestable market可竞争市场中,没有进出门槛。如果企业仍然按照原来的追求profit maximisation利润最大化目标而进行产量和价格确定,则会出现supernormal profits(图中阴影部分)。由于没有门槛,超额利润的出现会吸引很多潜在的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从而瓜分企业的市场份额,甚至会使得该企业失去竞争优势而不得不倒闭。因此,企业会放弃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主动降低价格,直到使得supernormal profits消失(即仅赚取normal profits)。此时根据normal profits的判定式AR=AC,可以确定企业的产量与价格分别为Q1和P1。
7.6.5 defini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ratio集中率的定义与计算
- concentration ratio:集中率。计算市场内最大的前3~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初步判断market structure市场结构的指标。
- 计算公式:\(n-firm\space concentration\space ratio=\frac{market\space size\space of\space TOP\space n\space firms}{total\space size\space of\space market}\times 100\%\)
- concentration ratio集中率对市场结构不能进行准确的判定,只能大致推断。具体哪种类型还要看最大的这几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具体情况。比如三个市场的concentration ratio都是80%。但一个市场的TOP 5的市场份额均是16%,这个市场大概率是个竞争性很强的市场;一个市场的TOP 5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5%,30%,10%,3%,2%,这个市场大概率是个寡头市场;一个市场的TOP 5的市场份额分别是70%,4%,3%,2%,1%,这个市场大概率是个垄断市场。所以单从集中率这一个指标无法准确判断,需要结合其他指标。
7.7 Growth and survival of firms企业的成长与存活
- 大纲要求
- 补充内容:企业的分类
- 企业按照所有者的属性分为private sector organisations(private firms)私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state-owned firms)国有企业、not-for-profit organisations非牟利企业、joint ventures联合企业。
- private sector organisations(private firms):私有企业。指的是由个人或企业所有的企业。私有企业再分成四个类别,包括:
- sole traders:个体户。指的是只有一个所有者的企业。实行无限责任制,即如果债务超过投资额时,需要动用所有者个人财富对其进行偿还。
- partnerships:合伙人企业。由几个人联合出资筹办的企业。比如律师事务所、牙科诊所等。实行无限责任制。
- limited companies:有限公司。指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经营状况负有限责任的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一旦公司倒闭,所有者以投资额为上限进行债务偿还,债务超过投资额时,不会动用所有者个人财富对其进行偿还。有限公司再分成两个类别,包括:
- private limited companies:私人有限公司。指的是股份没有公开在交易所交易的企业。该类企业无需对外公开信息,但股票也不能很方便地发售或转让,受到一定限制。
- public limited companies:公开有限公司。指的是股份公开在交易所交易的企业。该类企业必须对外定期公开信息,其股票可以很方便地发售或转让。
- co-operatives:合作社。指的是所有者本身也是公司服务对象的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根据所有者的不同,可分为consumer co-operatives顾客合作社、producer co-operatives生产者合作社、worker co-operatives工人合作社。
- state-owned enterprises(state-owned firms)国有企业。指的是由政府或国家所有的企业。
- 注意:只要国家能控股即可(股份超过50%),但现阶段的经济学学习不做深入区分。
- not-for-profit organisations非牟利企业。指的是不以牟利为目的的企业(但并不表示一点钱都不赚)。比如慈善总会、动物保护机构等。
- 相对的,其他以牟利为目的的企业被称为for-profit organisations牟利企业。
- joint ventures:联合企业。指的是多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新公司。
- 注意:此时,出资的企业和新成立的公司都存活在市场中。(需要与merger进行区分)
- private sector organisations(private firms):私有企业。指的是由个人或企业所有的企业。私有企业再分成四个类别,包括:
- 企业按照所有者的属性分为private sector organisations(private firms)私有企业、state-owned enterprises(state-owned firms)国有企业、not-for-profit organisations非牟利企业、joint ventures联合企业。
7.7.1 reasons for different sizes of firms存在不同规模企业的原因
-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rms:中小企业。一般按照雇佣人数进行划分,小于250人可认定为中小企业(小于50人为小企业),但各国的规定可能稍有区别,也会根据营业额或资产负债表的具体情况进行规模调整。
- 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
- Size of the market市场规模太小,无法支撑大企业存活。比如Niche market利基市场(又称缝隙市场),市场规模不大,一般小企业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 需要specialist skills非常专业的技能。掌握的人非常少,自然也只能通过小企业形式提供。
- 需要offer customers personal attention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律师事务所、理发店等,都以小企业形式存在,以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
- 是发展成大企业的一个阶段。
- 存在obstacles阻碍,难以成为大企业。比如资金匮乏、市场门槛等。
- 企业经营者自己没有意愿让企业扩张。因为扩张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控制权的损失。
- 经济危机等使得失业率上升的时期,会出现较多个人创业的小企业。
- 政策扶持小企业,使得其数量增加。
- 技术进步、通讯设备进步、设备改进等可以使得小企业更有效率并足以和大企业竞争,无需额外扩张规模。
- 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
- Large firms:大企业。一般按照雇佣人数进行划分,大于250人可认定为大企业,但各国的规定可能稍有区别,也会根据营业额或资产负债表的具体情况进行规模调整。
- 大企业存在的原因(中小企业愿意发展为大企业的原因)
- 规模提升,能够享受到economies of scale规模经济。成本降低,增加了利润。
- 争取bigger market shares更大的市场份额,提升利润。
- Diversify the product range产品生产多样化,能够享受到economies of scope范围经济。
- 大企业有能力生产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一旦某个产品的市场出问题,可以用其他产品的利润填补其损失而不必破产倒闭。
- 企业能够接触到更多市场,把握更多机会。
- 有时多种商品生产可以共用一些基础设施,降低成本。
- 可通过兼并收购获得其他企业的生产要素。
- 大企业存在的原因(中小企业愿意发展为大企业的原因)
7.7.2 internal growth of firms: organic growth and diversification企业内部增长:内部增长与多元化
- Internal growth:企业内部增长。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来扩张规模的增长模式。
- 内部增长的方法:
- Organic growth:内部增长(有些教材上和internal growth是同一含义)企业通过留存利润进行投资investment,以扩张企业。
- 由于企业的投资一部分是用于弥补折旧,所以能够带来企业规模扩张的实际上是net investment的部分。
- Diversification:多元化生产。企业通过生产多种产品达到扩张的结果。其目的是分散风险。【参考7.7.1】
- Organic growth:内部增长(有些教材上和internal growth是同一含义)企业通过留存利润进行投资investment,以扩张企业。
- 内部增长的好处:
- 可控,企业对每次扩张的规模有计划。(投资多少钱是有数的)
- 可持续,比起外部增长的“碰运气”,内部增长能够一直为企业扩张提供坚实的资金基础。
- 内部增长的问题:
- 增长速度偏慢。
- 投资是否成功存在不确定性。
- 内部增长的方法:
7.7.3 external growth of firms – integration (mergers and takeovers): 企业外部增长-并购(兼并与收购)
• methods of integration: 并购的方法
– horizontal横向并购
– vertical (forwards and backwards)纵向并购(向前与向后)
– conglomerate混合并购
• reasons for integration并购原因
• consequences of integration并购影响
- External growth:外部增长。企业通过mergers兼并或takeovers收购来达到扩张的结果。(integration并购是mergers兼并与takeovers收购的合称。)
- Merger:兼并。指的是两家公司通过谈判的方式,以基本平等的身份合并为一家新公司。此时原有的两家企业都不复存在,市场上出现了一家新公司。示意图如下:
- 由于兼并后两家企业的话语权几乎相等,因此双方关系通常比较融洽。
- Takeover:收购,又称acquisition。指的是一家公司购买了另一家公司,将其并入自己的企业版图。此时原有的被收购企业不复存在,而出钱收购的企业规模则扩大。示意图如下:
- 由于收购后两家企业的话语权相差较大,两家企业的关系有时没有那么融洽,谈判也比较困难,可能出现hostile acquisitions敌意收购的案例,而被收购企业也可能启动一系列反收购策略,如poison pill“毒丸”计划等。
- Supply chain:供应链。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流程构成了供应链。企业在兼并收购时会比较关注该概念,以实现不同的扩张目的。
- 供应链流程:一般分为“原材料端→生产端→销售端”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stage阶段。
- Supply chain:供应链。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流程构成了供应链。企业在兼并收购时会比较关注该概念,以实现不同的扩张目的。
- 并购的方法:
- Horizontal integration:横向并购。指的是企业在same stage in the same industry同一行业内的同一生产阶段内并购了另一家企业的并购模式。
- 横向并购的目的(带来的好处):
- 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提升economies of scale。(主要目的)
- 企业消除了一个直接竞争对手并扩大了市场规模。
- 企业可以进入新市场。(该好处尤其适用于跨国并购)
- 企业能够获得被并购企业的生产要素(机器、设备、人员等)且可以直接或很快加以利用。(因为是同一生产阶段,生产方式非常类似)
- 横向并购带来的问题:
- 容易被监管部门盯上,调查是否存在垄断嫌疑。(主要问题)
- 企业扩张后不利于管理。
- 并购可能失败,风险性高。
- 可能存在information failure,这会导致企业在并购时付出了过高费用。
- 一些重要员工可能不认同本次并购而离职。在两家企业整合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员工的离职。
- 横向并购的目的(带来的好处):
- Horizontal integration:横向并购。指的是企业在same stage in the same industry同一行业内的同一生产阶段内并购了另一家企业的并购模式。
- 并购的方法:
- Lateral integration:侧向并购。指的是企业在same stage in the similar industry相似行业的同一生产阶段并购了另一家企业的并购模式。
- Lateral integration与horizontal integration比较类似。可考虑用实例帮助区分。horizontal integration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合并,而lateral integration是可口可乐和农夫山泉合并。
- Lateral integration:侧向并购。指的是企业在same stage in the similar industry相似行业的同一生产阶段并购了另一家企业的并购模式。
- Vertical integration:纵向并购。指的是企业在different stages in the same industry同一行业内的不同生产阶段并购了另一家企业的并购模式。
- 纵向并购的种类:
- Forward vertical integration:向前的纵向并购。指的是顺着供应链的阶段顺序,由上游企业并购下游企业的并购过程。比如牛奶生产工厂兼并了商店。示意图如下:
- 纵向并购的种类:
- Vertical integration:纵向并购。指的是企业在different stages in the same industry同一行业内的不同生产阶段并购了另一家企业的并购模式。
- Backward vertical integration:向后的纵向并购。指的是逆着供应链的阶段顺序,由下游企业并购上游企业的并购过程。比如牛奶生产工厂兼并了牧场。示意图如下:
- 纵向并购的目的(带来的好处):
- Improve security of supplies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性,包括原材料提供的安全性(针对backward)及销售渠道的安全性(针对forward)。(主要目的)
- 能够保证产品原材料和生产、销售的质量。
- 减少企业成本(比如谈判成本、断供风险等),提升效率。
- 纵向并购带来的问题:
- 对不同阶段生产过程的生产经验不足。(主要问题)
- 企业扩张后不利于管理,尤其是不同阶段的整合可能失败。(主要问题)
- 并购可能失败,风险性高。
- 可能存在information failure,这会导致企业在并购时付出了过高费用。
- 一些重要员工可能不认同本次并购而离职。在两家企业整合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员工的离职。
- 纵向并购的目的(带来的好处):
- Conglomerates:混合并购。指的是企业在different industries不同行业并购了另一家企业的并购模式。
- 混合并购的目的(带来的好处):
- Spread risks分散风险(reduce risk降低风险)。企业在多个领域进行投资,能够规避non-systematic risks非系统性风险,即单个行业如果出问题,可以用其他未出问题的行业获得的利润来救济该行业,避免企业倒闭(“拆东墙补西墙”)。
- 注意:如果是systematic risks系统性风险(全部行业都出问题),采用混合并购是无法规避的。
- 有一定的economies of scale(比如运输费等)。
- 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多岗位选择。
- 购买企业后可以再将其高价卖出(该方法称为asset stripping资产剥离),赚取一笔收入。
- Spread risks分散风险(reduce risk降低风险)。企业在多个领域进行投资,能够规避non-systematic risks非系统性风险,即单个行业如果出问题,可以用其他未出问题的行业获得的利润来救济该行业,避免企业倒闭(“拆东墙补西墙”)。
- 混合并购带来的问题:
- 对不同行业生产过程的生产经验不足。(主要问题)
- 不同行业中的企业不利于管理和整合,失败风险大。(主要问题)
- 并购可能失败,风险性高。
- 可能存在information failure,这会导致企业在并购时付出了过高费用。
- 一些重要员工可能不认同本次并购而离职。在两家企业整合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员工的离职。
- 混合并购的目的(带来的好处):
- Conglomerates:混合并购。指的是企业在different industries不同行业并购了另一家企业的并购模式。
【延展部分】
- Demergers:分拆,指的是一家企业分裂成两家或多家企业。
- reasons for demergers 分拆的原因:
- Lack of synergies缺少协同效应,即俗话说的“1+1<2”。两家企业合在一起时,并没有发挥出协同效应提升效率,相反,可能因为规模过大难以管理,出现economies of scale。此时需要分拆。
- Value价值问题。当两家企业分拆开的市场价值大于合在一起的企业的市场价值,此时可考虑分拆。
- Focused companies集中型企业的战略。企业改变了自己的经营策略,由多种商品一起发展,转变为专业生产某种商品。此时,需要将不需要的企业和部门分拆出去。
- impact of demergers on businesses, workers and consumers 分拆对企业、工人和消费者的影响
- 对企业的影响:
- 好处:企业侧重专业化生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 坏处:如果过度专业化,则可能导致diseconomies of scale,成本提高,效率降低。
- 对工人的影响:
- 好处:对于高级职员来说,可能会得到晋升的机会(分拆成多家公司,出现多个管理职位)。
- 坏处:对于普通职员来说,由于分拆整合,一部分人可能面临失业。
- 对消费者的影响:
- 好处:如果分拆后的企业效率上升,消费者可能会享受到低价格、多种类、新产品等好处。
- 坏处:如果分拆后的企业专攻某一领域成为垄断,消费者可能需要为产品支付高价,且产品质量、种类可能会下降。
- 对企业的影响:
7.7.4 cartels: 卡特尔
• conditions for an effective cartel有效卡特尔的实现条件
• consequences of a cartel卡特尔的影响
- Cartel卡特尔概念:参考【7.6.4】
- 卡特尔的实现条件:
- 成员间充分合作,严格遵循生产限制,不得作弊。
- 产品的生产有高门槛,被卡特尔垄断。
- 卡特尔被削弱的情况:
- 成员间存在作弊现象(即不遵循生产要求,偷偷增产或减产)。主要由于成员国之间生产成本不一,一些成本较高的国家利润偏少,这会促使它们去破坏规则。
- 没有统治级的领导国或企业能够控制其他国家的行为。
- 其他国家由于技术进步、资源开发等方式能够生产类似产品。
- 价格战。
- 被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认定为非法组织。
- 卡特尔带来的好处:
- 为成员国提供了高额利润。
- 卡特尔带来的问题:
- 限制产量。
- 有能力决定当前及未来商品的价格。(通常是高价)
- Divorce of ownership from control: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在大企业中,所有权归属shareholders股东,而控制权则归属managers经理人。(小企业较少出现该问题,因为不少小企业规模不大,经理人可以由股东直接担任。)
- Principal-agent problem:委托-代理问题。指的是当股东的利益和经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时,经理人可能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决定。这是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问题之一。
- 股东的目标是profit maximisation利润最大化,而经理人的目标是自己的收入提高并保证自己位置稳固(或争取业内更好的名声)。因此在某些时候,二者的行为会发生冲突,比如股东希望经理人实现利润最大化,但经理人希望和自己工资挂钩的销售量能更高一些。
- 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information failure信息失灵(asymmetric information非对称信息和moral hazard道德风险)。经理人比股东更加了解企业的情况,因此可能会不按照股东的意思去做决策,甚至蒙骗股东。由于这种原因而造成的企业损失被称为企业的agency costs代理成本。
- 解决方法:可考虑股权激励,将经理人变为股东;可考虑将经理人的收入与企业利润挂钩。
7.8 Differing objectives and policies of firms企业的不同目标与策略
- 大纲要求
7.8.1 traditional profit-maximising objective of firms企业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 经济学假设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因此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 由于寻找TR与TC图像中相差最大的产量比较困难,因此转而研究每个产品是否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利润。如图所示:
- 每个产量对应的MR值表示单个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收益,MC值表示单个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成本。
- 当企业的产量达到Q1时,第Q1个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能够增加企业的总利润,利润还没有达到最高,企业应该继续生产。
- 当企业的产量达到Q*时,第Q*个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等于成本,因此企业的总利润既没有增加也没有下降,说明此时利润达到了最高,企业应该保持在此处生产。
- 当企业达到Q2时,第Q2个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小于成本,因此使得企业的总利润下降,企业应该缩减生产才能抬升利润。
- 综上所述,能够达成利润最大化的判定式为\(MR=MC\)。通过该判定式能够确定企业在达成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
- 企业不追求profit maximisation利润最大化的原因:
- 现实中很难确定准确的MR线和MC线。有时企业甚至为了图省事,会选择cost-plus pricing的定价方式,通过在成本的基础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来确定产品的售价。
- 短期的利润最大化不代表长期也会利润最大化。比如科技研发时短期内成本很高,做不到利润最大化。
- 规避政府监管。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为避免引起监管部门注意,而主动减少一定利润。
- 较高的supernormal profits超额利润会吸引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尤其是进出门槛较低的市场)。
- 高利润可能会使得企业与股东关系恶化。(企业通常希望将高利润转化为投资,而股东则希望将高利润转化为红利dividend。)
- 管理者们的追求目标可能与股东的目标(即利润最大化)不一致,比如管理者会追求与其工资挂钩的产品销售量、企业收入、企业规模等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
7.8.2 an understanding of other objectives of firms: 企业其他目标
• survival存活目标
• profit satisficing利润满意目标
• sales maximisation销售量最大化目标
• revenue maximisation收入最大化目标
- Survival:存活目标。当企业经营面临非常困难的境地时,企业会将survival作为优先目标,使自己尽力留在行业中。(可理解为损失最小化loss minimisation)
- 企业能否存活取决于亏损时间长短与亏损额大小。
- Profit satisficing:利润满意目标。股东对企业利润有最低预期,经理人努力达成股东的最低预期后,可能将精力和企业的生产方向转为提升自身或工人、供应商、消费者等群体的利益。
- 该目标的出现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直接关系,可能存在principal-agent problem。【参考7.7.5】
- 该目标可能会提升企业的成本,降低生产效率。
- Sales maximisation:销售量最大化目标。企业尽可能提升产量,以实现销售量最大化。为增加产量,企业只需要总体上不亏即可,因此判定式为\(AR=AC\)或\(TR=TC\),使用该判定式来确定产量。企业在该产量处生产即可实现销售量最大化。
- 企业可以通过前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带来的净收益去弥补后期生产出来的产品带来的净损失,这使得企业能够尽可能地多生产。这被称为cross-subsidisation交叉补贴。
- 对于新成立的企业来说,该策略也可以称为growth maximisation成长最大化目标,通过尽可能地多生产多销售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以迅速成长为大企业。
- 一些国企会致力于该目标,尽可能多地为民众提供商品或服务。
- Revenue maximisation:收入最大化目标。企业致力于最大化自身的收入。判定式为\(MR=0\)。
- 由于MR会逐渐降低,因此当MR=0时,之后生产的产品不会再给企业带来正的收入,因此企业不会继续生产。(MR是TR的导数,如果要求TR最大,则需要导数MR=0)
- 该目标的出现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直接关系,可能存在principal-agent problem。【参考7.7.5】
- 其他可能出现的企业目标:
- Growth:增长目标。一般出现在企业初创期或扩张期。企业通过一些手段(比如广告、发优惠券等方式),大幅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生产规模。该过程中可能伴随着亏损。
- Reputation:声誉目标。企业为了改善或提高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通过一系列行动提高自己产品和企业的口碑。比如做公益事业、捐款等。
7.8.3 price discrimination – first, second and third degree: 价格歧视-一级、二级与三级价格歧视
• conditions for effective price discrimination有效价格歧视的实现条件
• consequences of price discrimination价格歧视的影响
- 【参见7.6.4的monopoly部分】
7.8.4 other pricing policies: 其他定价策略
• limit pricing限制性定价
• predatory pricing掠夺性定价
• price leadership价格领导
- 【参考7.6.4的oligopoly部分】
7.8.5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nd a firm’s revenue: PED与企业收入之间的关系
• in a normal downward sloping demand curve普通的倾斜向下的需求曲线的情况
• in a kinked demand curve弯折的需求曲线的情况
- 在normal downward sloping demand curve中的情况【参考7.5.8】
- 在kinked demand curve中的情况【参考7.6.4的oligopoly部分】